未来的农业教育会是什么样

图为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盐碱之克”学生科技团队队员指导当地农民和农技人员进行取土、测土。新华社发

图为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盐碱之克”学生科技团队队员指导当地农民和农技人员进行取土、测土。新华社发

未来农业教育会是什么样?

在日前举行的2024世界农业高校校长论坛上,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前任校长阿瑟·摩尔分享了关于未来农业教育的看法。他认为,持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实现跨学科合作,培养具有前瞻性思维和想象力的科研人才以及加强国际交流等是未来农业教育的重点。

阿瑟·摩尔对于未来农业教育的看法正是论坛讨论的主题之一。该论坛邀请多位专家学者,结合实际情况,围绕农业高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未来发展方向,以及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等话题展开了讨论。

既要立足本土也要面向全球

农业高校是农业智力资源的集聚地、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在推动农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面向未来,农业高校建设的关键是什么?要想厘清这个问题,就要确定大学的发展历程及所处阶段。为此,阿瑟·摩尔引入第四代大学的概念进行了阐释:“包括农业高校在内的大学在历史长河中经历多次变革,演化为如今的第四代大学。”科研信息分析机构爱思唯尔学术与政府事业部全球高级副总裁萨义德·塔哈进一步解释:“第一代大学致力于教书育人。第二代大学则在此基础上引入有限的科研。第三代大学开始关注全球性的科研并进行跨学科研究。第四代大学不仅要应对全球范围的挑战,还要对其所在地区产生影响。”

萨义德·塔哈认为,在迈向第四代大学过程中,立足本土、面向全球,对高校尤其是农业高校的未来发展尤为重要,即农业高校要从全球范围内汲取经验,并将其应用于学校所在地区,推动产业发展。

基于此,我国的不少农业高校进行了相应的探索。华南农业大学地处广东,需要服务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具有区域特点优势的高校。华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薛红卫表示,学校不仅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服务区域特色发展,还将通过人才培养、项目合作、科技创新等方式推动国际化、卓越化发展。

云南农业大学校长李永和介绍,该校不仅瞄准前沿领域,搭建全球领先的药用植物多组学整合数据库、大动物基因编辑和体细胞克隆技术平台,还聚焦云南省粮食、茶叶、花卉、咖啡、烟草等“1+10+3”重点产业,牵头组建云南省咖啡现代产业学院、智慧烟草现代产业学院等,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服务当地产业发展。

加强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

确定农业高校的未来发展方向,需要明确当下的问题所在。

南京农业大学校长陈发棣认为,当前我国农业高校面临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亟待优化、原始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高端智库建设需要加强等问题。

推动农业创新,培养具有前沿探索和交叉创新能力的人才,让科技创新与产业需求“双向奔赴”是农业高校的共同愿景,也是未来农业教育发展的重点。

爱思唯尔在论坛上发布《全球高校与科研机构农业与生物科技创新贡献报告》,为全球农业科学共同体描绘了一张科研全景图。

报告提出,强化人才培养、学科交叉等是推动农业教育创新的重要手段。“人才对农业科学研究至关重要。数据显示,一所大学在农业领域拥有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数量与其农业科研质量密切相关。”爱思唯尔大中华区总裁李琳说,“因此,大学的重要使命是培养下一代青年人才,使他们成长为领先的科学家和创新者。”

为了培养具有前沿探索能力的人才,河南农业大学采取了诸多措施。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农业大学校长周卫介绍,该校整合校内资源,搭建创新平台,设置创新项目,引导学生尽早开展科学研究,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同时,学校创新体制机制,通过小班授课、导师指导等形式,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河南农业大学还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国际合作等方式培养拔尖人才。

除了强化人才培养,加强学科建设和学科交叉也是农业高校未来一段时间内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南京农业大学持续加强新兴学科专业建设,新增农业智能装备工程、兽医公共卫生等新专业,设置作物表型组学、智慧农业两个交叉学科。福建农林大学则先后组建、申报多个交叉学科和新农科专业,成立海峡联合研究院、乡村振兴学院,推动新专业落地,促进人才培养。

未来农业教育将会呈现何种样貌?论坛上各位专家分享的不同实践表明,农业高校在科研、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或将决定未来农业的发展模式,而农业生产实践为农业高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课堂”、成果转化的土壤。农业生产和农业教育融合,将使关于未来的想象落地生根。